最近,我通过朋友获得了一份关于牦牛的重要历史文献,我如获至宝地拜读了数遍,这份文献就是1979-1985年度的牦牛科研规划。1979年9月,中国牦牛科研协作组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<中国牦牛科研规划>,<中国牦牛育种规划>起草小组集中了一批国内重量级的牦牛科学家,有西南民族大学的蔡立,甘肃农业大学的张容昶,青海农牧学院的雷焕章等著名专家。
在1979-1985年度的牦牛科研规划中,老一代牦牛科学家提出选育中国高原肉乳兼用牛新品种的奋斗目标。会议原则确定“新型牛种必须具有对高山草原良好的适应性和放牧能力,体型较大、体质结实、生产力高和遗产性稳定”。对牦牛的发展规划了方向路线,表现了他们的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,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一 确立以肉为主以奶为辅的牦牛改良方向
在牦牛杂交改良历史上,关于方向问题一直争论不断,是向肉的方向发展呢?还是向奶的方向发展?或是向肉奶兼用平分秋色的方向发展?在1979-1985年度的牦牛科研规划中,老一代牦牛科学家就规划了 “以肉为主、以奶为辅,肉奶兼顾”的发展方向。现在看来,当初确定的这个方向是正确的,是符合实际的,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。
在青藏高原地区,藏民具有饮奶习惯,日常生活离不开奶。牛犊子也需要奶,在哺乳期吃上奶(全奶或半奶)才能保证实现二年育肥出栏。肉是主产品,牦牛要靠肉来实现商业价值。但奶也很重要,也必不可少。西门塔尔牛是世界最优秀的乳肉兼用牛,该品种乳肉皆优,用来改良牦牛,既能提高肉用型能,突出了以肉为主,也增加了奶产量。可以说,实现肉奶兼顾肉奶双收,只有西门塔尔能够完成这个艰巨任务,只有西门塔尔才能登上这一‘珠穆朗玛’峰顶。
藏酷牛模式,是对牦牛进行杂交改良的一个方案,这个模式化方案,突出了以肉为主这一牦牛杂交改良的方向。在突出肉用的同时兼顾了奶用,奶的性能也得到了提升。这个模式注重了适应性问题,在种间杂交阶段选择黄牛父本时,强调的选用青藏高原地区的西门塔尔牛。在种间杂的同时,引入种内杂交措施,用野血牦牛及时地提高了适应性问题。这个组合方案,既提高了肉奶的生产性能的同时,也有效地解决了适应性问题。
二 通过杂交改良来提高牦牛的生产力水平
1979-1985年度的牦牛科研规划,提出了提高牦牛生产力水平的目标,当初确定的这个目标,成为牦牛界坚持不懈的追求。我们提出的对牦牛杂交改良的藏酷牛方案,把提高牦牛生产力水平确定为重点攻关目标,沿着这个方向做了持久的努力,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。
藏酷牛选择西门塔尔作为第一父本,选择野血牦牛为平行父本。从品种范围上由牦牛种群扩大到黄牛种群,从地域范围上由青藏高原扩大到内地再扩大到全世界。作为藏酷牛父本的西门塔尔是黄牛,是国外引进的牛种,并且是世界著名的乳肉兼用牛,而且在中国大面积推广,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。
利用西门塔尔牛作为牦牛改良父本,牦牛杂交改良就不仅局限于种内范围,而是基因库选择范围扩大到种间范围。牦牛杂交改良也不仅局限于区内国内范围,而是扩大了基因库选择的地域范围。为牦牛杂交改良搭建了一个更大的平台,开拓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以西门塔尔为父本的藏酷牛,大大提高了肉用性能,也相应提高了奶的产量,实现了乳肉兼用肉奶双收。对牦牛进行杂交改良,提高肉与奶两方面的生产能力,符合牦牛的实际情况,也符合青藏高原地区的市场需求状况。因为,牦牛肉占整个牦牛的生物量比重大,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能够采取工业化方式进行规模化商品化生产。且特色显著,商业价值高,具有走出西藏走向全国市场的潜力,应该突出了牦牛的肉用价值,把肉当作主攻方向,让牦牛肉唱主角坐正席,将其培育成为主导支柱产品。
同时,奶还是藏民生活的必需品,为满足牧民对乳品的生活需要,藏酷牛不仅要产奶,还要通过乳肉皆优的西门塔尔牛,来提高奶的性能,增加奶的产量,充分满足藏民对奶制品的需求。为确保公牛犊能够在二年育成出栏,需要让犊牛吃上母奶。西门塔尔是乳肉兼用牛种,有较好产乳性能,其杂交后代产乳量显著提高,除满足牧民食用外,还能剩余大量乳汁供犊牛食用。让犊牛获得充分营养,实现在二年内育肥出栏。
在藏酷牛方案中,选用野血牦牛做并列父本,在导入野血后,不仅生活力与抗逆性明显提高,保持了其后代在高寒草原的适应能力。同时,家牦牛的各期活重也大大提高,产肉产奶生产性能都明显增加。从提高生产力角度来讲,藏酷牛杂交改良方案包括了野血牦牛的内容,通过野血牦牛的手段,大大提高了牦牛的生产力水平。
三 杂交后代对青藏高原环境要具备良好的适应性
1979-1985年度的牦牛科研规划,强调杂交后代必须对青藏高原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,对适应性问题,老一代牦牛科学家将其上升到原则性的高度,无论是新牛种,还是新的配套系组合,对适应性问题都不能含糊,不可以打折扣。
1 在藏酷牛实践中不断加深对‘适应性’的认识
青藏高原气候严酷,高寒缺氧,缺草少料,国外的优秀品种也好,国内的优良品也罢,在青藏高原几乎都难以适应,不适应就无法立足生存。不能扎根无法持续发展,从育种的角度说,就是失败,就是前功尽弃。
我们的藏酷牛产业化模式,第一父本是西门塔尔牛。对藏牦牛的杂交改良,坚持西门塔尔是正确的方向。因为只有西门塔尔,才能实现乳肉结合兼顾,才能获得乳肉双收。有了乳肉双收的优势,才会得到牧民的认同和追捧,才能在群众中普及推广。
但是,在早期阶段中,我们忽视了适应性问题,结果走了很大的弯路。最早选用国外引入的西门塔尔冻精,由于国外西门塔尔体型较大,在杂交过程中出现了难产问题。为避免难产问题的困扰,之后我们选用国内的西门塔尔冻精。在内蒙地区选择体型小的种牛制作冻精,初步解决了难产问题。但是,随之出现了腹积水的难题,经调查发现,母牛腹积水的原因是水土不服,是适应性存在问题。
藏酷牛在西杂阶段出现的水土不服问题,今年更更是特别地严重,这给我们敲了警钟,迫使我们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,促使我们不断加深了对适应性问题的认识。不论是从国外引入的西门塔尔牛冻精,还是从国内引入的西门牛冻精。包括内蒙地区的西门塔尔,这些种源都不是来自青藏高原。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了适应性问题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适应性问题不解决,即使一时没有暴露凸显,迟早也有显露出来的那一天,还将不可避免地困扰我们,对此不能有任何侥幸的心理。
在青藏高原地区,犏牛路线是成熟的技术路线,是前人已经走出来的路。现在,青藏高原的人们,吃肉依靠肉犏牛,喝奶依靠奶犏牛,驮载运输依靠役犏牛。牦牛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基础性资源,犏牛是牦牛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方式,牦牛通过犏牛提高了利用价值,犏牛表现了人类的智慧。实际上,藏酷牛就是犏牛,不过是个双父本的犏牛。藏酷牛走的是犏牛路线,只不过没有一犏到底,没有走尕利巴路线,而是一正一反,没有出现物极必反的情况。
在藏酷牛模式中,用野血牦牛做第二父本进行种内杂交。野血牦牛的作用是提高适应性。由于利用西门塔尔杂交生产的西杂藏酷牛,到了第二代之后,生产性能与生活力都急剧下降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藏酷牛杂交改良方案,吸收继承了野血牦牛种内杂交技术成果。在引入西门塔尔提高肉乳生产性能的同时,也安排野血牦牛做并列父本,进行交叉轮交。及时提升牦牛血液比例,使之不降低到30%以下,能保持其后代在高寒草原的适应能力。
2 在藏酷牛实践中不断加强对‘适应性’的提高
沿着犏牛方向对牦牛进行杂交改良,这个大方向没有错。但方向不等于路线,尽管方向正确,路线不对头仍然会出问题走弯路。在藏酷牛杂交改良中,在西门塔尔选用的细节上,由于忽视了‘适应性’这个关键点,没有解决好适应性问题。藏酷牛杂交改良出现了腹积水等严重的水土不服的问题。
为解决适应性问题,我们调整了思路,把选种的目光放在了青藏高原地区。如果西门塔尔种牛要来自青藏高原地区,就能够很好地解决适应性问题。经调查了解,青藏高原地区是存在西门塔尔牛资源的。在西藏的拉萨地区,以及山南、日喀则等饲草资源丰富的农区,为增加牛肉和牛奶产量,对年来用西门塔尔对黄牛进行改良,这些黄牛经过三代以上的改良,已经高度西门塔尔化。
经进一步调查,早在六十年代,西藏林芝地区就引入了西门塔尔,这批西门塔尔牛已经在青藏高原地区繁衍了三代以上,已经适应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环境。这个种牛场虽然一处海拔2700米的地区,但这批西门塔尔种牛的夏牧场在4000米以上,它们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夏牧场。
这些青藏高原上的西门塔尔,较之国外与内地西门塔尔牛体型较小,能够解决难产问题。这些已经在青藏高原立足扎根的西门塔尔牛,对青藏高原环境的适应性大大提高。母牛腹积水流产等大大减少。用青藏高原的西门塔尔作为藏酷牛改良的种源,制作成冻精用于牦牛改良,可以攻克种间杂交的适应性问题。
西藏林芝地区的西门塔尔冻精是宝贵资源,对藏酷牛杂交改良更是珍贵资源。经过青藏高原驯化的西门塔尔种牛,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大大提高,用来做藏酷牛的杂交父本是非常适合的。卢志军姜海刚小组根据总部的指示,及时发现了这个资源,果断地购买冻精,在今年的人工授精工作中予以应用。这个转型是及时的,也是必要的,虽然出现了挫折弯路,我们的产业化工作没有中断停顿,保持了连续性,说明卢志军小组的执行力很强,值得肯定表扬。
四 藏酷牛模式解决了牦牛杂交改良遗传性能稳定的问题
1979-1985年度的牦牛科研规划,提出了“选育出1-2个优良的牦牛品种及育成‘中国高原肉牛’和‘中国高原肉乳兼用牛’两个新型牛种”的宏伟目标。这既是宏伟目标,也是艰巨任务。‘江山如此多娇,引无数英雄尽折腰’,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,许多牦牛科学家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,有的为此奉献了毕生的精力。
藏酷牛模式没有去沿着选育‘高原新牛种’这条路线走,因为这个目标太宏伟了,也因为这个任务太艰巨了,甚至可以说,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。因为选育新牛种,不是一个在技术层面就可以解决的事情,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办到的事情。在这个过程中,仅有人的努力是不够的,还需要牛的配合。通过杂交组合形成的新牛种,需要具备对青藏高原环境的高度适应。这个适应期非常漫长,也许需要千百年的积累沉淀,而且,不可能由人为因素来操纵。
新牛种与环境的适应,必须是全方位的适应,是水乳交融的适应。不是一时适应,也不是某一方面的适应,是整体性的适应。这种适应性需要漫长的时间来积累沉淀。除了新牛种的适应力以外,还有牧民的适应性问题,牧民对新牛种的饲养管理技能,也需要学习摸索积累沉淀,也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,对新牛种的组织推广,还需要大量的社会部门来推动。
藏酷牛不是新牛种,它只是一个配套系,是对现有牛种进行杂交组合。藏酷牛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牦牛的遗传性能稳定的问题,其父本西门塔尔是遗传性能稳定的成熟品种,其另一父本野血牦牛也是遗传性能稳定的成熟品种,其母本家牦牛还是遗传性能稳定的成熟品种。由于父母代是遗传性能稳定的成熟品种,也就保证了杂交后代遗传性能的稳定。
藏酷牛的父母代已经受住了青藏高原严酷环境的考验,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。藏酷牛的父母代之一是西门塔尔牛,藏酷牛选用的西门塔尔,是在青藏高原上成长起来的西门塔尔,是带有青藏高原特色的西门塔。西藏西门塔尔从祖辈父辈开始,就在青藏高原上安家落户,已经适应了青藏高原的环境。而野血牦牛就更不用说了,它是家牦牛的祖先,它是青藏高原的老地户,它是青藏高原的主人,它最能适应青藏高原的环境。
藏酷牛杂交改良模式,利用了人工授精冻精冷配等最新科技成果,有效的规避了公牛本交的局限性。但是,在1979年的时候,冻精冷配与人工授精这些新技术还没有出现,还没有发展为成熟技术。致使老一代的牦牛科学家,需要围绕‘牦牛种间杂交公牛不育问题’伤脑筋。现在,牛的人工授精冻精冷配已经是成熟技术,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普及应用。依靠这些技术,就可以把公牛不育问题轻松破解了,因为根本就不需要公牛来从事本交了。这是时代历史的局限性,是不能苛求于前辈的,
相关阅读:
在青藏农区建繁育场为牧区提供育肥犊牛
青藏西门塔尔与野血牦牛杂交组合生产野西犏牛
把野西犏牛公犊提供给牧区实现二年育肥出栏
野西犏牛母犊农区牧区共享的基础母牛资源
对欧拉母羊提早配种在暖棚里接冬羔
欧拉羊是藏绵羊中最珍贵难得的肉羊种子选手
青海贵南牧户吉贝欧拉羔羊当年育肥出栏
藏羔羊当年育肥出栏能够实现生态经济双赢